来源:羊城晚报 记者 郭思琦 2023年07月27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老兵卢可飞每当唱起这首歌,总会情不自禁地湿了眼眶,思绪回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卢可飞今年91岁,16岁那年,他参军入伍,并于1950年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同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他离开祖国奔赴朝鲜作战,曾当过坦克兵、铁道兵等。8年的军旅生涯中,卢可飞荣立数次二等功和三等功。
“朝鲜战场冰天雪地,我们的物资补给线被敌人炸断了,只能拿雪当水喝,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如今硝烟散去,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依旧对当年的战争场景刻骨铭心,他说,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这份幸福,努力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炸毁美军的碉堡和重机枪”
1932年,卢可飞出生于广西防城港市一个平凡的小镇。1948年,卢可飞在表哥的引荐下参军,曾参加过解放海南岛战役等。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卢可飞所在的第四野战军从海南出发,入朝作战。
“当时我们背着米袋和枪,日夜兼程地走,走得鞋子都破了。”卢可飞回忆道,部队一路辗转,途经广东徐闻、广西黎塘、湖北武昌,在货运火车里挤了三天三夜,最终到达了辽宁丹东。
“在丹东休整集训一个多月后,我们再次出发。为了防止美军白天侦察,我们选择夜里步行渡过鸭绿江。”卢可飞说,在抵达朝鲜后的第三天,他所在的部队便投入到中线战场展开作战。
“我们的武器装备和美军有差距,经常在夜色的掩护下进行夜战。”在卢可飞印象中,白头山之战打得尤其艰难。当时,美军占据高地,在山头上建了碉堡,志愿军战士趁着夜色爬上山坡。“美军的探照灯看到我们爬上去,机枪像下雨一般扫射我们。冲上去的第一批战士倒下了,第二批战士继续上……就这样,只要冲锋号一响,明知道可能会牺牲,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依旧前仆后继,毫不退缩。当时,很多志愿军战士都牺牲了,包括我们的班长、排长,我这条命是捡回来的。”卢可飞回想起当时的作战场景,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我们的目标是炸毁美军的碉堡和重机枪。”卢可飞说,美军的重机枪打不响后,志愿军战士就上去和他们拼刺刀。美军很怕死,看到志愿军战士冲过来,便转身逃跑了。
参与抗美援朝时,卢可飞只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伙子。面对随时牺牲的可能,他说:“我从不怕死,我要做的就是排除万难,争取胜利,保家卫国。”
“朝鲜的冬天特别寒冷,窝窝头冻得硬邦邦”
1951年8月中旬,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志愿军的空中“绞杀战”全面展开,每天出动轰炸机轰炸朝鲜北部铁路、公路、桥梁等,企图切断中朝人民军队的运输补给线。像卢可飞一样的志愿军战士曾一度面临物资短缺的窘境。
“朝鲜的冬天雪好厚,天气特别寒冷,窝窝头冻得硬邦邦的,战士们很多时候吃不饱。”卢可飞说,当时发下来的压缩饼干舍不得吃,怕吃完就没有了。战士们也不敢喝河水,因为美军把细菌弹投到河水中,污染了水源,大家在没有补给时甚至把雪当水喝。
后来,卢可飞担任了坦克班的班长。在战场上,他以坦克开路,冲锋杀敌,撤退在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卢可飞又由坦克兵转为铁道兵,留在朝鲜帮助当地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
凯旋回国后,卢可飞转业到湛江农垦第二机械厂,钻研机械修理。1983年,他作为农垦优秀人才,前往非洲支援,在多哥共和国、喀麦隆共和国开展农业机械、建筑等方面的援助。1987年,卢可飞完成5年的援非任务后迎来退休生活。
如今,在卢可飞的下颌处,一道因子弹划过而留下的疤痕依旧可见,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留在他身上的印记之一。他坦言,虽已年过九旬,但如果国家需要,他仍然会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也希望年轻人有保家卫国的雄心,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