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方日报A07 记者 魏丽文 2021-10-27
“麻烦把舌头伸出来看一下。”
“啊……”
周六上午10时多,兴宁市石马镇卫生院的中医门诊内,从广州回乡的何先生带着一家老小来请院长陈文智把脉问诊。
与何先生一样慕名而来的群众还不少。从上午8时到11时,短短3个小时左右陈文智已接诊40多人,厚厚的一沓就诊单整齐摆放在他的桌面上。
从医30余年,担任该卫生院院长近20年时间,59岁的陈文智坚持每天坐诊。精湛的医术、周到的服务让他医名远扬,先后被评为“梅州市最美中医”“梅州好人”“梅州好医生”。
毫不夸张地说,在石马镇无人不知陈文智。事实上,陈文智的父亲、两个妹妹以及儿子儿媳,一家三代6人都在从医,可以说是医学世家。
●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通讯员 陈东雄
谨记教诲
几十年坚持为群众送医上门
石马镇位于兴宁市东北部,与梅县区西境相接,陈文智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的父亲原先是石马镇卫生院的中医医生,因其资历丰富而受人敬仰。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陈文智自小就很喜欢中医这一职业,并于1987年考取梅县卫校成人中医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山高路远,石马镇的群众想要到兴宁或者梅州市里的医院看病十分不便。
原本毕业后的陈文智有外出珠三角工作的机会,然而目睹山区群众就医难的陈文智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卫生事业。
“其实当时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我是家中长子,加上对家乡感情也很深,几经权衡还是决定回到家乡。”陈文智坦言。
那时,石马镇卫生院的中医医生陆续退休,只剩下陈文智的父亲一人。于是陈文智与父亲成为搭档,开始了他的从医之路。
刚到医院的第二天,陈文智就遇上了棘手的事。一名35岁的患者肺结核大吐血,就连家人也不敢靠近。初出茅庐的陈文智接诊后也很慌,不仅是因为肺结核会传染,更是因为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医学口罩还是棉布的,治疗过程中极易被感染。
父亲得知后对他说:“既然成为医生,就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被父亲点醒的陈文智而后徒步五六公里赶到患者家里,为他进行治疗。在陈文智的精心治疗下,患者慢慢痊愈,陈文智的名声由此在石马镇传播开来。
从医30多年来,陈文智始终谨记着父亲的教诲。农村人爱起早,于是陈文智每天雷打不动成为最早到医院的人。卫生院上班时间为8时30分,可陈文智每天不到8时就已经到门诊了。
遇到无法到院就诊的病患,不管路途多远、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一个电话打来,陈文智准是第一时间带上诊疗箱送医上门。刚开始走路下乡送医时,往往要耗费大半时日,光在路上就花了四五个小时。
从走路、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上门送医的交通方式换了一茬又一茬;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职称提了一级又一级,陈文智依然坚持送医上门。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随叫随到
医院成了他第二个“家”
“妙手仁心,医德双馨。”走进陈文智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的一面锦旗格外显眼。
原来就在今年5月,90多岁的陈淦粦因为心源性水肿导致无法行走,送来医院时病情已十分严重。
“原本我们已不抱希望,没想到院长的中医方子让我的父亲起死回生了。”陈淦粦的3个儿子特地制作了锦旗向陈文智表示感谢。
听同事讲起这面锦旗的来历,陈文智摆了摆手,不想多说。他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实在不足挂齿。
采访过程中有人来看病,陈文智礼貌地打断了采访。“您怎么了?哪里不舒服?”陈文智一边询问,一边为患者陈姨把脉。“这几天身体总感觉不舒服,如厕也不通畅。”陈姨说。
陈文智看了看陈姨的舌苔,再量了下血压,露出微笑说道:“别担心,我抓几副中药给您调理下身子就好啦。”听完陈文智的话,陈姨长舒一口气。
陈姨前脚刚走没多久,陈文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一些群众得知记者前来采访陈文智,争先恐后说道:“你们采访对人了,陈院长很厉害,我们有什么不舒服,都来找他。”
群众的好口碑,不仅是源于陈文智的高超医术,更是对陈文智服务态度的认可。
陈文智在医院的时间远远长于在家的时间。除了开会和培训外,陈文智几乎没离开过石马镇。即便到了周末和节假日,陈文智仍是正常上班。
几十年来,陈文智不仅把医院当家,更是把病人当成了“自家人”。为了方便群众与自己联系,他的手机号码从医多久就用了多久。
遇到一些年纪大的群众不会使用手机支付,或者家庭比较困难、一时难以周转的患者,他总会倾囊相助。
他常说:“我不认识他没关系,他认识我就可以了。”于是,陈文智养成了随身携带现金的习惯。
一些群众为了感谢他,常常提着鸡蛋、青菜找上门,总是被他婉言相拒。有些群众害怕被拒,甚至扔下东西就跑。
仁心仁术
儿子以他为榜样改行学医
陈文智的医者仁心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儿子陈华兴。在陈华兴的印象中,他从小到大,父亲都是忙、忙、忙……只要病人需要,他都是随叫随到,平时很少时间陪伴家人。
一组数据便可窥见一二:陈文智每天的接诊量总是全院最高,几乎占了全院门诊量的三分之一。
虽然嘴上埋怨父亲的陪伴少,但聊起父亲,却丝毫掩饰不了陈华兴以父亲为傲。陈华兴原先就读工科,为了追随祖辈父辈的脚步转而学医,成为群众健康的守护者。
如今,陈华兴已在祖父的中药铺子上学习了8年,成为独当一面的能手。祖孙三代也时常在家里讨论一些特殊的病例,分享各自的经验,这是陈文智家特有的交流方式。
陈文智习惯分析总结。每天下班回到家,他总要一遍遍回忆当天的病例情况,分析自己的诊断是否有误;遇到有些不了解的知识,他总要翻阅大量的资料,学懂弄通提升自己;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课程,他更是一个不落学完,并认真做好笔记。
在接诊过程中陈文智发现,来看病的人中得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不在少数。一些患者往往表现出大汗淋漓、呕吐的症状,有些还痛得在地上直打滚。
陈文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陈文智自从医开始便不断积累临床经验,最终自拟出排石汤,成为该院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治疗法,疗效显著。
几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精神,传承自陈文智的父亲。陈文智介绍,他的父亲今年已有84岁,仍坚持每天阅读报纸期刊,学习前沿知识。曾经为了治疗患者的淋巴结炎,长途跋涉进入深山老林,只为寻得一味中药。
岁月更迭,几十年前陈文智接过父亲的衣钵。如今,即将退休的陈文智又再将这一交接棒传给了儿子陈华兴。一家三代坚守山区,用中医良术为生命护航的故事还在继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