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祠:从读书邸舍到革命据点

    中共党史上,素有“南陈北李”一说,大家都知道是指陈独秀和李大钊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其实,在党的历史上,还有“南杨北李”一说,指的就是南方的杨匏安和北方的李大钊。杨匏安是华南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又是中共早期的理论家和史学家,是共产主义的先驱。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中,主持国民党改组的具体工作,为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了很大作用。杨匏安的住处,就在今天的越华路116号大院内自编第5栋,当年的杨家祠。

    杨匏安(18961931),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屏镇北山村(今属珠海市),原名锦焘。1914年毕业于广雅学院。1915年东渡日本,1916年回到家乡,1918年举家迁至广州,住在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司后街设立的“杨家祠”中,也就是今天的越华路116号大院内。
    当年的杨家祠,比现在我们看到得这栋建筑,可能要大数十倍,西邻两广总督衙门,大革命时期为省长专员公署,紧贴公署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杨家祠道,道的东西是杨家祠的产业,共有四间店铺。杨家祠道约30米深,南面为司后街,北面为公署内的兵营。它是历代开科取士杨氏子弟到广州谋取功名的邸舍,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为相传广东杨姓一族是宋代杨家将后裔由山西迁徙过来,南宋在广东生根的分支。始祖为杨文广之第二子,名为“宏农堂”,而北山杨氏太祖是杨泗儒,故杨家祠又叫“泗儒书室”。 
    虽然杨家祠当年有这么多产业,但是杨匏安一家并不富裕,杨匏安一面在私立时敏中学教书,一面从事写作,宣传进步和革命思想为目的。他的著述大多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并被聘为该报的记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杨匏安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从1919年5月21日起到同年12月底,他在《广东中华新报》发表了近10万字的文章,介绍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
    1919年,杨匏安最重要的著述《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观、共产主义观都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该文与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几乎同时问世,都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名著,这也是后来中共党史上有“南杨北李”说法的由来。
    广东是较早成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地区。1921年3月,广东共产党小组正式成立,不久,杨匏安经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最早的党员之一。杨匏安入党后,他的住家杨家祠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在杨家祠内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杨匏安、同族的杨章甫,以及谭平山、谭植棠均任过教。他们表面上教的是注音字母,实际上注音的内容恰恰是进步文章、书刊,注音字母训练班成为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后来,来杨家祠参加活动的革命同志逐年增多,杨家祠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共党团活动的重要场所。
    1922年,杨匏安代理广东区团委书记,这段时间,他曾为《青年周刊》写创刊宣言,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它“能把资本制度应当崩坏的纯经济的、纯机械的历程阐明”,“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
    1923年,受中共中央指派,杨匏安参加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当时在国民党内建立的中共党团(即今天的党组)书记之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之后,杨匏安在国民党内担任中央组织部秘书(相当于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和代理部长;1925年,他又兼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组织部长兼常委,拥有组织大权,为国民党输入新鲜血液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使得当时的国民党建立在工农群众的基础上。1926年1月,在国民党二大上,杨匏安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选为九个中央常委之一,与常委谭平山、林伯渠共同组成秘书处,处理国民党中央的日常事务。可以说,杨匏安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中共党内,杨匏安一直是广东党组织的领导者之一。1924年秋,中共广东区委成立,杨匏安担任区监察委员(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委员),与陈延年、周恩来一起工作;1925年他参加并领导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还曾被捕入狱(后出狱);1927年5月,他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在八七会议后南下策应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杨匏安赴南洋各地开展革命活动;1929年回上海,参加党中央的报刊出版工作;1930 年,出任中共中央农民委员会农民部部长,1931年7月在上海被捕,虽然蒋介石亲自电话劝降,但杨匏安宁死不屈,8月英勇就义,年仅35岁。
    今天,我们寻访杨匏安的足迹,已经很难看到当年杨家祠的盛况了,从越华路116号进门左拐,有一栋标有“5栋”的矮建筑,墙上挂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这就是杨家祠了,虽然根据现有的史料,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当年杨家祠周边环境和建筑构造,但是今天,除了从建筑的屋檐依稀可以看出祠堂的痕迹外,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早期广州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据点,也就是在这座祠堂里,孕育出了杨匏安那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述。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