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员亭:纪念香港海员大罢工的功勋亭
    广州的越秀山,有许多历史遗迹,其中不乏近现代的革命史迹,位于小蟠龙岗镇海楼东侧的海员亭就是一例。从马路拾级而上,可见到四柱三间冲天式花岗石牌坊,面宽6米多、高约5米,明间坊额正面和背面都镌刻着“海员亭”三个红色大字,正面是胡汉民题写的,背面则是林森题写,次间坊额刻建亭经过。沿石级左拐向上走,便是海员亭。海员亭是一座重檐八角尖顶亭,高6米多,环竖8条石米批荡圆柱,绿色琉璃瓦,地面镶着蓝底黑铁锚白字的“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会徽,这座亭,纪念的是发生在 1922 年的香港海员大罢工。
    20世纪初,香港的海运业比较发达,但是香港海员则因为受到帝国主义、外国轮船主、包工头的重重剥削和奴役,生活非常困苦,他们工资只有外籍海员的五分之一,还时刻受到失业的威胁。但是,由于他们经常到欧美各国航行,受到当时世界革命潮流的影响,所以觉悟提高比较快。海员中的苏兆征(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林伟民(中华全国总工会早期领导者)等人深感必须把海员组织起来才有意义。在孙中山的支持下,苏兆征、林伟民发起建立了工会——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设立“加薪维持团”,四处宣传,联合各埠海员及工会,酝酿向资方提出加薪要求。
    1921年9月和11月,工会先后两次向资方提出加薪要求,均遭拒绝。1922年1月12日,工会第三次提出要求,并限船东24小时内答复,否则举行罢工,各轮船公司仍置之不理。在忍无可忍之下,香港海员宣布罢工,要求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取消包工制。罢工第二天,香港海员陆续坐火车回到广州。他们得到了广州各界的大力支持,住进一些会馆、祠堂和预先搭好的工棚,一个星期内,返回广州的海员达到6500名。罢工总办事处设在广州,香港、汕头另设办事处,广州各工会也克服各种困难,为罢工的工人提供住宿和生活费用。到1月底,包括运输工人在内,罢工人数增至两三万人。
    香港英国当局对工人罢工极为恐慌,2月1日,以武力封闭了海员工会和运输工会,并逮捕罢工领袖。工人群众联合起来,组成纠察队,奋起反抗。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大力支持这次海员大罢工,号召全国工人给予支持,在上海等地发起成立“香港海员罢工后援会”,劝阻内地新工人去香港做工。2月9日,中共广东支部也散发了《敬告罢工海员》的传单,勉励海员们团结一致坚持斗争,“断不可因威迫利诱而稍形让步,任何人出面调停,必须如愿以偿,方可应许。”广东地区的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都参加接待工作,并向群众宣传演讲。所有这些,极大了鼓舞了罢工的香港海员。
    3月1日起,香港各行业为了支援海员大罢工,实行总同盟罢工,罢工人数激增到10万以上,其中包括邮局和银行职员、仆役、厨役、轿夫等,罢工浪潮席卷了整个香港,香港的内外交通中断,食物及其它生活用品来源断绝,成为“死港”、“臭港”。香港英国当局惊呼,罢工“陷本殖民地于危险之境”,于是英帝国主义进行野蛮镇压,罢工工人毅然离港回广州。3月4日,工人们成群结队徒步返回广州,行至离香港6公里的九龙沙田地区时,遭到英国军警的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数百人,造成“沙田惨案”。这就更加激怒了广州以致全国工人,各地工会纷纷致电声讨英国当局,支援香港工人的正义斗争。总罢工后,香港陷入瘫痪。3月5日下午,香港当局和外轮资本家在强大的正义压力下,签字答应海员工人的基本要求,即提高工资15—30%;实行新的雇佣船员办法,以减少工头的中间盘剥;抚恤“沙田惨案”死难者;恢复被取缔的原有工会,释放被捕工人等。3月8日,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宣布胜利结束。这次大罢工得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工会组织的全力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国民党广东政府在经济上的大力帮助。
    这次罢工的胜利,鼓舞了武汉、上海、广州、澳门等地工人群众的斗争,成为我国工人运动史上第一次高潮的起点。为了纪念这次罢工,香港海员工人于罢工期间在越秀山修筑了一条马路,从越秀山五层楼前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起名为海员路,并计划在路边建一个纪念亭,因经费不足未成。1930年,广东海员支部委员发起筹款,1933年,海员亭建成。 
    海员亭铭记着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的历史功勋,永远闪烁着广东工人阶级英勇斗争的光辉,1983年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经成为越秀山上一个著名景点,这座建筑风格独特的亭子也是登山游客中途休憩观景的好去处,它记录的历史吸引着每一个游客的注意。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