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一大广场:25人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团一大广场到了。”如今,穿城而过的地铁六号线有个站名就叫团一大广场。地铁站的命名,也让这个曾因历史风云散去而沉寂的地方又热闹了起来,并被更多人所熟知。五四运动前后,如今团一大广场一带的东园是广州民众活动的重要场所,孙中山曾经八次在这里宣传革命、推动护法运动,广州学生和各界群众曾经多次在这里举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群众集会。
    1922年2月,青年团上海临时中央局通知各地团组织,准备于当年四月在上海召开团一大。3月6日,中共广东支部负责人谭平山写信给团临时中央局代理书记施存统(方国昌),建议:“大会地点,如能够设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中共中央局和团临时中央局考虑到广州的政治环境比较好,于是决定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历史的选择。
    1922年5月5—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的室外广场举行。东园因此载入了共青团的史册,并被广泛传播。出席大会的代表25人,代表15个地方团组织、5000多名团员。
    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等和青年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了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通过团的纲领和章程,建立团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在会上做了《马克思主义两大精神》的演讲。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各团体的关系之议决案》等决议案。团的纲领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组织”,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为在中国建立“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
    大会还选出团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高尚德(君宇)、方国昌(施存统)、张椿年(太雷)、蔡和森、俞秀松当选为执行委员,方国昌被推选为书记。这次大会使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实现了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成为纲领明确的、全国性的先进青年组织。
    2012年5月,广州市委、市政府在东园旧址附近修建了“团一大”纪念广场,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
    如今,纪念广场总建筑面积3744平方米,沿越秀南路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中东广场面积1404平方米,主要是绿化景观,供游人休憩;西广场面积2340平方米,坐落着纪念广场的主雕塑,离主雕塑不远处是“团一大”纪念广场志愿驿站。其中,坐落在西广场的主雕塑坐西向东,由独立的两个基座和基座上方承托的一面团旗组成,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雕塑总高9.9米,为红砂岩材质,采取“书本”的造型是寓意谨记历史,弘扬光荣传统,将“团一大”精神代代相传。“巨书”上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团旗,象征着团的旗帜在党的领导下迎风飘扬,团的事业蓬勃发展。雕塑主体下方是五层四级的主舞台,该舞台总进深5.4米、每级台阶进深0.54米、总高约0.61米,寓意共青团带领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在“五四精神”指引下为祖国的富强不懈奋斗。
    雕塑六幅画面以浮雕的形式镶嵌在主雕塑的基座上。基座正面,分别刻有团一大旧址介绍和“入团誓词”。其余四面分别是主题为“青春汇洪流”“群英聚东园”“立纲铸伟业”“先驱连工农”的浮雕。“青春汇洪流”反映了青年学生弘扬五四精神,走上街头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开展声势浩大的传播新思想和救国救民行动,青年运动的蓬勃开展为建团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群英聚东园”反映了全国团员青年、工人代表1500多人在东园参加隆重举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张太雷在主席台慷慨激昂地致开幕辞;“立纲铸伟业”反映了“团一大”会议代表群策群力研定纲领,制定章程,明确团的领导核心。这次大会宣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成为中国青年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先驱连工农”反映了团员青年深入到工人、农民当中派发《先驱》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革命思想。
    如今,不少机关学校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都会来这里进行入团宣誓,重温中国青年团的光辉历程。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