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五路昌兴街现在是一条窄窄的小巷,里面聚集着美发店、煲仔饭、钟表商店等最具有广州街坊特色的小店。但是,这条街的26-28号,有着不平凡的身世。无论是广州人还是外地人,都应该去深刻了解这里的历史。这里,曾经是《新青年》杂志社南迁的旧址,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21年4月至1926年7月的5年多时间里《新青年》都是从这里出版的,早期的共产党人通过《新青年》,在广州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作斗争。
说起《新青年》,凡对中国近现代史稍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是20世纪初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革命杂志,1915年9月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1916年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担任主编,它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6年底,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吴虞、刘半农、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撰稿人后,刊物逐渐受到广大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欢迎。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下,《新青年》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刊物。
1920年下半年,《新青年》再次迁回上海编印,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与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各流派进行理论斗争,对从思想上准备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遭到上海法国巡捕房的查封,1921年4月1日,《新青年》被迫南迁到广州,从此,《新青年》开始了它与广州的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新青年》社址南迁广州,与陈独秀来到广州也有关。1920年12月,应陈炯明邀请,陈独秀来广州担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4个月后,《新青年》社迁到广州,《新青年》第八卷第六期出版,继续宣传革命理论。1921年9月,虽然陈独秀离开广州,但是,《新青年》仍然留在广州。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而这个时候,在广州的《新青年》已出版到九卷三号。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新青年》在广州继续出版,1921年出版九卷五号后一度停顿,到1922年7月出版九卷六号,第九卷结束后休刊。
1923年6月,《新青年》改组成季刊,仍在广州出版,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理论性的机关刊物。早期党的领导者之一——瞿秋白成为《新青年》的主编和最主要的作者之一。改组前的《新青年》虽然早在1920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但多少仍保持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形式。自改成季刊以后,《新青年》就变成了真正的纯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变成了党的最早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之一。
很可惜,由于革命运动正在展开,人力不足,季刊不能按期出版,继1923年6月出版第一期,12月出版第二期,1924年8月出版第三期,12月出版第四期。自此以后,原准备改成月刊,但实际上不可能定期出版,成了不定期刊,1925年4月出版第一号,6月出版第二号,1926年3月出版第三号,5月出版第四号,7月出版第五号,之后停刊。
《新青年》迁址广州,做了哪些事情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与无政府主义作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广州,无政府主义的传播早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刘师复。1912年5月,他在广州创建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团体“晦鸣学社”,随后创办《晦鸣录》周刊。刘师复还在上海创建“主张灭除资本制度……不用政府统治”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会”,并组建了“中国无政府共产党”。
1915年刘师复逝世,黄凌霜、区生白、梁冰弦等人继承了他的衣钵。他们在学生和工人中有较大影响,还控制了茶楼、理发等行业的工会组织,创办了《民声》《民风》《劳动者》周刊等。这些刊物在揭露反动政府和资本家压迫剥削劳动人民,号召群众起来斗争方面,均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无政府主义的主要错误是把工人受压迫剥削的根源归咎于政府,声称要打倒一切政府和权威,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要“自创一格无牧师、无皇帝、无总统、无法官、无狱吏、无警察管辖和无寄生虫之社会”。这些主张,其实是小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在今天看来,估计没有多少人盲从。但是,当时在广州泛滥一时,1920年还建立了名为“广东共产党”的无政府主义组织,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大障碍,使一些青年受到蒙蔽,误把无政府主义当作最革命的理论,分不清无政府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面对这种情况,陈独秀通过在广州出版发行的《新青年》以及《广东群报》《劳动与妇女》等刊物,发表一系列文章。还通过讲演、书信等形式,在自由、革命道路、生产与分配、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组织、国家政权等问题上,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从而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使一些一度受到无政府主义蒙蔽的革命青年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理论性机关刊物之后,《新青年》宣传党在革命迅速开展时期中的路线和策略,贯彻了统一战线的方针,并大力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对反动的实用主义思想展开了深刻的批评。只是这时的党终究还是幼年的党,《新青年》在宣传中也就不免还夹杂着若干不明确的,乃至错误的观点,但是,瑕不掩瑜,这些观点是不能掩盖其基本功绩的。
《新青年》还为当时上海的革命刊物出版打了掩护。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之后,为了指导全国革命运动,需要出版宣传刊物,1921年9月在上海创办了人民出版社,大量出版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但是,由于当时上海的政治环境非常恶劣,中共中央局和中共广东支部研究决定,把上海秘密出版的刊物,封面印上“广州人民出版社印行”,发行地点也印上“广州昌兴街26号”或“广州昌兴街28号”字眼,以掩敌人耳目。
1921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五号上还刊登《人民出版社通告》,介绍出版刊行各种重要书籍的目的,同时介绍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康民尼斯特(即共产主义)丛书,以及其他主要书籍共50种数目。进一步“做实”上海的刊物是“广州出版”的,可以说,当时中共中央局在上海出版各类革命刊物,广州的《新青年》是助了力的。
作为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杂志之一,《新青年》由1915年开始创刊,中间几经变动,直到1926年最后停刊,前后共存在了10年以上,在这10年中,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阶段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国民革命运动。《新青年》是这10年中思想运动的主要中心,而这10年中,《新青年》有5年多在广州出版,可以说,《新青年》当年的出版,广州功不可没。
今天,《新青年》社广州旧址的两幢楼已经改建成为两层的民宅,一楼是服务街坊的小店,住在这里的街坊,正在忙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提起《新青年》社,偶尔还有人记得,因为“这里是广州市2002年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这或许正是当年出版《新青年》的那批早期共产党人本来的初衷吧:让人民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作为对于中国现代史有兴趣的,甚至是有一定研究的人,我们更应该铭记《新青年》与广州的这段故事。
文献资料来源:摘自《街巷里的红色印记:广州越秀红色革命史迹全纪录》
出版时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