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南方日报A06 记者:宾红霞 2021-10-11
第130届广交会将拉开帷幕,已过耄耋之年的梁永淞回想起60多年前自己参加首届广交会的盛况依然心潮澎湃。
“对于广州来说,广交会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大事。”1957年,28岁的梁永淞以广州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现广州轻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加了首届广交会,并且用相机拍下了首届广交会夜景。
梁永淞至今还保留着几大箱自己参加多届广交会的纪念品及照片,可以说是广交会“收藏家”。“从首届到现在即将举办的130届,广交会上成交的产品、举办场地、成交额等都有了巨大变化。它既给广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是观察中国外贸的一扇绝佳窗口。”他说。
现场收获第一单生意
当年,梁永淞和同事们正是以轻出外贸业务员的身份参加了首届广交会,是我国第一代外贸人。
“当年参加广交会是一件非常神气的事情。参会那天,我特意穿了一件黑呢中山装,同事们也都穿上西装和皮鞋,有的还戴上眼镜,打扮得非常潮流。”手里拿着当年的合照,梁永淞仍记得首届广交会举办时,自己和同事们参会时的那份激动和兴奋。
首届广交会举办是大事,要想进去展会现场还必须要有凭证。梁永淞现在还收藏着自己参会时的“证件”——一条印制着“中国出口交易会 交易团”字样的缎带和一个徽章。“必须要有这两样东西才能进入展馆。”他回忆道。
“以前广州没有举办过这么大型的活动,大家都非常兴奋。我们守在摊位上就不断有客人来谈合作,谈下来之后就在现场签合同。”梁永淞也在现场收获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当时我们参展的产品主要有自行车内外胎、小电器、棉麻纺织品等,我成功签下了一家做轮胎业务的新加坡公司的海外代理权,后来两家公司还合作了很多年。”
正是有了首届参会企业的不凡业绩,广交会首战告捷,成交额达8686万美元,占当时全国创收现汇额的20%。此后更是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渠道。
一整天的繁华喧闹下来,中苏友好大厦的迷人夜景也给梁永淞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那天晚宴之后下起小雨,展馆里灯火辉煌、光彩夺目,我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撑着雨伞拍下了这迷人的一幕,我还记得当时的曝光时间花了15秒。”岁月流转,时间过去60多年,梁永淞的一记快门为首届广交会留下了迷人的夜景,人们至今仍能从这张黑白照片中回望当年展会的盛况。
“老外贸”见证展会变迁
从最初的中苏友好大厦到后来的流花路展馆、琶洲展馆,广交会的举办地点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走过了六十五年的风雨历程,广交会始终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通道,是国内企业认识世界、拥抱世界的重要平台。
展会上交易的产品也在不断变化。
棉麻织品、日用百货、文具用品、五金制品、各种玩具……在梁永淞保留的名片里,中英文清晰地列举了当年广交会上轻出公司主要经营商品品类。
“第100届广交会的时候,主办方还专门邀请了一批老外贸业务员到现场去参观广交会,现场交易的产品种类、交易的手段和交易额规模都和当年完全不一样了。”他感叹道。
梁永淞还记得,广交会初举办时,通讯尚不发达,交流成本很高。为了能和外商有效便捷沟通,他还独创了一套标记体系。“当时只有电话和电报两种联系方式,我们经常要打电话联系客户,久而久之,连几号接线员的声音都能辨认出来。发电报要按字数收费,我们就用数字和字母来做标注,通过符号缩写,来标记外销产品的类型、款式等。”
得益于广交会,企业在这里架起了联通世界各国采购商的桥梁。以轻出公司为代表,从最初的大半业务集中于港澳和东南亚到如今业务遍及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接近三分之二的业务来自远洋市场。
“记得当年首届广交会举办的时候,走在街上都能感受到广州人的自豪。可以说广交会带动了广州整个城市的繁荣,对经济发展很有作用。”现在的梁永淞对广交会信心更足了,“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的广交会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广州也将再次汇聚全球客商”。
南方日报记者 宾红霞 实习生 倪静娴
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