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本馆动态-媒体报道
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引领羊城文明风尚

    日前,中山大学“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课题组发布《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广州全民阅读指数为113.4,相比2016年有13.4%的环比增幅,广州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0%。市民日均综合阅读时长达到97.20分钟,远超2016年度全国成年国民(71.47分钟)的阅读时长。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广州对全民阅读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成效的显现。近年来,通过建设“图书馆之城”和文艺惠民等活动,广州正通过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筑起城市文明之魂。

    南方日报记者 李丹 昌道励 通讯员 穗文明

    “图书馆之城”

    160座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广州全民阅读指数调查研究报告(2018)》显示,对于广州阅读基础设施水平,79.5%市民表示满意,对阅读基础设施的整体满意度达到4.07分(5分为“非常满意”)。对于城市阅读环境,80.3%市民表示非常满意(29.9%)或比较满意(50.4%),对阅读环境的整体满意度达到4.09分(5分为“非常满意”)。

    “这表明,近年来广州对全民阅读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得到了市民的肯定。”课题组表示。

    2015年广州就提出了要打造“图书馆之城”的目标,到2020年,全市将拥有超过160座图书馆,折合每8万人就有一座图书馆,人均藏书达3册,出家门步行15分钟就能抵达,而且这160座图书馆均能实现通借通还。

    “图书馆之城”的建设,让居民在街道社区便可借阅图书。在此基础上,广州的图书馆还已利用“互联网+”把图书送到读者的家门口。

    去年11月,越秀区图书馆在全市率先推出线上借阅新平台。通过平台,市民只要有一部手机,就能足不出户借阅心仪的图书;选择图书之后,邮政快递便会将图书送到家门口。

    阅读当然不只与图书馆有关,如今广州的“全民阅读”正在推陈出新,“共享”风潮也吹进了全民阅读领域。

    公园前地铁站前,一座大书柜竖立于闹市区十字街头。书柜中既有经典名著也有儿童读物,方便着逛街和上下班路过的爱书人。有市民拿出手机体验了一把,仅用8秒就借出一本小说《子夜》,“扫一扫就能马上借到书,这样就不用特地跑到图书馆了。”

    这就是广州新投放的无人智慧报刊亭,除了有24小时自动售货机,还能实现24小时借阅图书,这成为“全民阅读·书香广州”行动中的一道新风景。

    市、区层面,广州有2家市级图书馆,1家省直图书馆,市内13家国家一级图书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馆舍建筑面积达25.72万平方米,阅览座席1.7万个,总藏书量达1871.14万册;街镇层面,全市170个文化站均按要求建有图书馆分馆或阅览室,免费提供阅览、外借等服务;村社层面,全市建有农家书屋、社区书屋1807家,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

    由市、区、街镇、村社图书馆或图书室,到如今的无人智慧报刊亭,目前广州共有全民阅读“阵地”5300多个,已经形成多维度阅读平台。可以说,如今阅读已经融入城市人生活的步伐,融入了城市的发展脉络中。

    “永不落幕的艺术发生地”

    1年开展1.8万场群众文化活动

    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是让人对这座城市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最具感召力的精神要素。如果说阅读让生活在广州的人精神更加富足,那么丰富的文艺生活则让城市更加精彩。

    2017年,就有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文交会等多项文化盛事在广州举行。据统计,广州去年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8万场,城市文化竞争力指数稳居全国第三,悄然埋下了文明的种子。

    著名作家张欣表示,广州貌似一个非常物质、非常生活化的平民城市,但骨子里不乏精神追求,“这里文青也特别多,现在又流行起独立书店,谈心式的读书活动广泛。在广州,物质和精神同样重要,情怀的追求始终都在。”

    比起位列“世界十大歌剧院”的宏伟建筑,及其生产的一流作品,让各地艺术家难以忘怀的是广州观众的专业与素养:热情,而无额外的出格动作;安静,演奏中连咳嗽声也几乎不闻。

    广州大剧院艺教中心总经理梁丽珍曾跟笔者忆述,开张初期,有个别市民因不理解关闭手机等要求而生气,但在艺术熏陶的潜移默化之下,自律与礼仪便成了习惯。今天在广州大剧院抑或星海音乐厅的演出中,无论是三乐章的协奏曲,还是四乐章的交响曲,观众均能全神贯注地欣赏。

    文化的春风化雨,非一日之功。“金钟奖走近每个人的身边,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有感于广州永久承办中国音乐最高荣誉——金钟奖,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表示,“大家都来欣赏音乐,这就是一种幸福。而且现在的广州也有了自己的精神品牌,就是金钟奖。金钟奖见证也推动了广州文化氛围的日益浓厚,城市品位的日渐提升。”

    如今,文化以更亲民的形式来到了市民的身边。广州文艺市民空间自2016年125日启动以来,已成为城中“永不落幕的艺术发生地”。这里为新型文艺志愿服务提供了平台,是集展演展示、培训教育、宣传推介、艺术休闲等于一体,开放型、多功能、综合性的市民文艺生活平台。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在传承岭南优秀文化、打造广州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链接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为羊城赋能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广州,作为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的商业城市,在历史的脉络中,流传下来不仅有商业文明,更有承载着民族智慧的传统文化。

    就在5月,第十届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在东南亚最大妈祖庙——南沙天后宫开幕;4月,番禺区第六届民俗文化节暨沙湾三月三北帝诞民间艺术巡游活动在沙湾启动;3月,以“海丝长福地·波罗多良缘”为主题的第14届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开锣;同月,2018广府庙会也正式拉开帷幕。

    在广州,各色各样的传统民俗并不少见,也正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得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广州,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我参加南沙妈祖诞已经有7年了,每次来都要看《妈祖颂》和祭拜仪式表演,因为这能让人能感受到一种很虔诚神圣的氛围。”来自越秀区的吴心女士告诉笔者,自己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很有兴趣,每年都会驱车前往南沙,参加活动。

    文化传承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八年磨一剑的广府庙会,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探索出了新路子。

    八年前,广府庙会首开,岭南古琴传承人区宏山,带着那把原本无法调和于闹市的“高山流水”,坦然又忐忑地坐进人潮汹涌中拨弄琴弦。一晃八年,再次现身会场,无论其自身乃至整个“非遗”文化在广州的境遇已然不同。

    位于北京路的非遗展区已经成为广府庙会中的热门去处,广府庙会也从最初的“受到质疑”,到如今成为市民期待的新年俗。据统计,为期七天的第八届广府庙会共开展47项主题文化活动,289场文艺节目和展示活动,吸引游客约600万人次。




首    页 | 关于越图 | 本馆动态 | 服务指南 | 网上服务 | 家在越秀 | 读者园地 | 艺术天地
本站访问人数: 
© 2010-2015 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 版权所有 | 推荐分辨率1024X768px,使用FlashPlayer12.0播放器
联系地址:广州市署前路8号 联系电话:(020)87673002